中國總會計師協會中國管理會計系列講座第一講
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
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主講人:財政部部長樓繼偉

財政部歷來高度重視會計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完善會計管理體制和機制,健全會計法規制度,推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和準則國際趨同,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加強會計人才培養,會計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在會計標準建設、會計理論研究和會計實務方面,主要側重于鑒證類會計和記賬類會計,兩者都是為外部相關單位和人員提供并解釋歷史信息的財務會計,考慮外部投資者、社會公眾和外部審計較多,而利用有關信息參與內部經營決策、加強管理方面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行政事業單位基本上也是記賬類會計,會計信息的價值創造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管理會計主要是利用有關信息預測前景、參與決策、規劃未來、控制和評價經濟活動,為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以下簡稱單位)內部管理服務。與美英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相對滯后。美國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其經營部門(如生產和銷售)都設有管理會計師崗位;90%的會計人員從事管理會計工作,75%的工作時間用于決策支持。在西方公共管理領域,管理會計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在我國,無論是管理會計的實踐應用還是理論研究都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無論對公共部門還是對企業都非常必要,不僅有利于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新能力,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也有利于單位在保證經濟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提供基礎保障。
一、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特點及展望
(一)西方管理會計的簡要發展脈絡。
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是著重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一個會計分支。從發展歷程看,西方管理會計是隨著經濟社會環境、企業生產經營模式以及管理科學和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成本決策與財務控制階段(20世紀20年代-50年代)。管理會計萌芽于20世紀初,由于生產專業化、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取決于產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成本的降低,管理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世紀20年代,泰羅提出的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標準化生產和專業化管理為核心的科學管理學說在美國許多企業中受到重視,“標準成本控制”、“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等旨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管理方法被引入企業內部的會計實務中。但由于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重局部、輕整體,二戰后期逐步被現代管理科學所取代,形成了主要致力于加強企業內部生產經營與管理,尤其是對企業的未來進行科學預測與決策、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事前事中規劃的相對獨立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在此基礎上,以杜邦公司為代表的大型企業倡導并發展了以投資凈利率指標為核心的杜邦財務指標體系,用來衡量各個部門的效率和整個企業的業績。管理會計形成了以預算體系和成本會計系統為基礎的成本決策和財務控制體系。1952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年會正式采用“管理會計”來統稱企業內部會計體系,標志著管理會計正式形成,自此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
二是管理控制與決策階段(20世紀50年代-80年代)。 隨著信息經濟學、交易成本理論和不確定性理論被廣泛引進到管理會計領域,加上新技術如電子計算機大量應用于企業流程管理,管理會計向著精密的數量化技術方法方向發展。投入產出法、線性規劃、存貨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計劃決策模型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建立了有關流程分析、戰略成本管理等理論與方法體系,極大推動了管理會計在企業的有效應用,管理會計職能轉向為內部管理人員提供企業計劃和控制信息。但由于管理會計對高新技術發展重視不足,且依舊局限于傳統責任范圍并主要強調會計方面,其發展不僅落后于技術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管理會計學者對新的企業經營環境下管理會計發展進行了探索,質量成本管理、作業成本法、價值鏈分析以及戰略成本管理等創新的管理會計方法層出不窮,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體系。管理會計完成了從“為產品定價提供信息”到“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信息”的轉變,由成本計算、標準成本制度、預算控制發展到管理控制與決策階段。 1
2
3
4
5
6
上一篇 下一篇 |